世界青年领袖、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郝景芳说:“理想的教育一定兼具思想与行动。思想是为人生寻找方向,行动是让自己达到目的的工具”。而政治本身具有道德的属性,政治构建的基础具有善性,只要我们思考利益,就与政治有关。著名政治哲学家哈利勒▪纪伯伦说:“真正明智的老师并非邀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屋,而是引导你跨越心灵之门”。所以,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是每一位老师必须深度思考且身体力行的职责。
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活动。换言之是探究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的方法。更广义地解读应该是管理我们的心智和人性。所以,多年来我一直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容易摆正。
今年是我从教的而立之年。在这个重要节点上能在这里分享我们在课程思政工作上的努力,倍感荣幸。我本人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已有27个年头,财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始于2003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持续积累,奋力前行﹍﹍
下面我就汇报一下我们在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育中所做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不成熟的地方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一)指导思想:“整体构架,语境自设,全员参与,分类施策”
教研室所有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老师全部加入课程思政团队,统一认识,同步开展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的方略、理念一致,语境、话题自选,且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策略,这样既可以确保所有授课老师同向同行、又有各自的风格。虽然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我更相信一群人会走得更远。
(二)设计原则
第一,突出主线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有人说,财务管理像个框,有啥往进装,我更愿意把财务管理比作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抓住了它的主线,自然就有了头绪。我把财务管理主线概括为“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大价值观念、四项基本内容、五条原则、五个环节(五种方法)”。无论扩展了多少内容都会有他合理的归属。把这条主线立起来就是一根树干,若想枝繁叶茂,必须充实内容再加点文化、加点精神、加点坚持,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总分总”布局 讲课就是在作一篇大文章,要有逻辑顺序、要注意起承转合、首尾呼应。所以我们在设计思政内容上遵循“总分总”的原则,在重要的节点上处处可见思政内容,在分散的章节中根据具体内容对接思政元素。
第三,“可现、可见、可悟” 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与方略可以再现,其观念和观点能够洞见,其理念和财务智慧可以悟得。
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方略
(一)三点布局,集中展现
1.以理念为先导,开启理财第一课
众所周知,开学第一课很重要。所以很多年来,财务管理的第一课都是理财教育,在这两节课里我布局了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向,而且会针对不同背景、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话题,既要鲜活,又要有亲和力,在第一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理财教育中首先导入“金钱是仆人,理财是常识”的理财新理念,让学生明白金钱的地位、学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如若摧眉折腰侍金钱,终将不得开心颜。在阐释怎么学好财务管理时,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三”:掌握三种语言:中文是“魂”、会计是“魄”、英语是“视眼”,三者不可偏废;认清“三天”:昨天是“作废的支票”、 明天是“预付的期票”、今天是“现金”,“现金为王”是财务管理的不二法则;发扬“三MO”精神:即“琢磨”、“揣摩”、“着魔”,就一定可以学懂弄通知识悟到真谛。在分享体会感悟环节,我们分享过电影《红海行动》、《无问东西》;针对2018年中美贸易战我们探讨过相关事件和应对策略;本学期针对台湾和香港发生的事情,我们设计了要放弃“红灯思维”,拥抱“绿灯思维”的话题;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可知道顾方舟?他才是十四亿中国人的真方舟”,“你知道离开我们视野的那些日本企业在干什么吗?比如佳能公司、索尼公司、丰田汽车公司,了解这些企业的动向,可以助力我们的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同感。
2.中场小结,集中渗透
财务管理前三章结束后,我们设计了知识整合环节。把第一章总论概括为“纲”,第二章价值观念确定为“根基”,第三章财务分析称为“目”,纲举目张就可以洞见问题。再把“理财主线”树立其中,就搭建起稳固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顺着“三”的话题解读中文为什么是“魂”,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强调我们理解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歌德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他们全部推倒”,我们实施的精准扶贫正在印证歌德的预言;雨果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有了阳光,就可以驱逐黑暗。只有深刻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内化于心、落实于行,才会有底气和自信。
3.期末归纳,聚焦重心
在期末教学内容完成后,归纳总结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所以我们会梳理整合知识点,聚焦重心问题--“资本结构”。我们会深度剖析“结构”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一方面把看似散乱的知识点连成了线再铺展成面,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与现实紧密关联,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以上三个重要节点是集中展现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环节,也是我安排的财务管理的公开课时间,要求课程组的老师全员参与,一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群策群力,不断优化内容设计。
(二)分散对接,相得益彰
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像涓涓溪流一样滋润心田,就必须根据专业课的内容,适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吐辞为经”,并且经过“内化”之后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互照应、融会贯通,同时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和谐律动,这样才能做到水乳交融,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比如在讲财务管理最优目标的选择时,解读价值企业的真谛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势而动;在讲解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时会拓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自然会延伸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阐明“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每年我都会要求学生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聚焦其获奖理由。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诺德豪斯与保罗﹒罗默,获奖理由是鼓励他们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2019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迈克尔﹒克雷默,表彰他们在缓解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诺奖聚焦的问题与我们国家倡导的创新理念、青山绿水理念及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精准扶贫上的实践高度吻合,再一次说明民族的也世界的,中国和世界在和谐律动,我们正在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三)强化重点,放大格局
1.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规则意识,底线思维
财务与金融领域是智慧与创新的集中地,也是贪婪与投机的“发源地”。所以规则意识、底线思维教育一刻不能放松。
例如,通过分析讨论:“为什么债务在当前是无痛的,因而具有迷幻色彩”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不能触碰“校园贷”、“套路贷”,拒绝过度消费;通过探讨资金来源的“取之有道”问题,说明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防止普惠金融变为庞氏骗局;通过讨论“去杠杆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杠杆?”这一问题,深刻理解国家“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低融资成本”、“补短板”的政策和引导经济脱虚向实的决心和魄力。
在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底线思维”的教育上,不仅要给学生设“规”立“矩”,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自律,应做到“举足为法”,我们坚信“行胜于言”,身教胜于言教。
2.倡导知行合一,悟道财务智慧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都知道:“不能做假账”;但在职业生涯中真能做到 “不做假账”吗?这始终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说,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转识成智难上加难。
钟文庆在他的《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一书中提炼出财务智慧的四个层次:第一,透彻思考;第二,审慎判断;第三,预计未来;第四,平衡,不要过于贪婪。这四个方面既是从事财务工作者必备的素养,也是人生哲学。随着财务管理学习的深入,对财务智慧的理解和感悟会越来越深,这些财务智慧会让人的一生受益无穷。
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所以迷茫、纠结甚至痛苦究其根本是为“钱”所困。诺贝尔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事实证明,对金钱的过分追逐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也毁掉了许多人的才智和前途。人这一辈子如果能够把金钱看淡了,一切都平衡了。
3.推荐阅读,引领人生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世界的意义在于世界之外”,只有广泛阅读,阅读合适的书,才能拓展视野,放大格局,更有助于触类旁通。所以,我们给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五百年来谁著史》、《五百年来王阳明》、《何谓“文化”》、《相约星期二》《与神对话》、《自卑与超越》,这些书分别从历史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及哲学的角度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人性、生死以及这个世界与我们的联系。虽然每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意义、或者让我们的经历变得更有价值,从而改变我们的认识,让未来变得更好。
我们深知育人必先育己的道理,所以我要求课程组的老师必须认真仔细阅读这六本书,并交流阅读心得体会,丰富教学内容,更提升思想高度,使专业课不再枯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之所以能够有序推进,与商学院领导的重视、课程组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这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会勠力同心、持之以恒做下去。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让学生学到财务管理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更要悟通财务智慧,看淡金钱,与自己和解,向美而行,做一个“不忧、不惧、不惑”之人,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也深知:独乐乐,不如共乐乐;在各美其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美美与共,和老师们共同拓宽课程思政的路径、寻找良方,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谢谢大家!